“三夏”时节,赤日炎炎,行走在中原大地田间,向远处望去,一片金黄的麦浪,微风吹过,飘来阵阵麦香,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。“我们托管了全村2000多亩地,从小麦种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,这些活都由合作社统一来干。看这小麦长得籽粒饱满,亩产超千斤没一点问题!”6月5日,在河南省原阳县太平镇蔡吴村头,原阳县旺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振邦一边指挥着社员收割小麦,一边兴奋地说。
作为小麦生产第一大省的河南,产量占全国的1/4强,从2002年总产量300多亿斤,增加到2019年的740多亿斤,小麦连年实现丰收增产,真正肩负起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。河南省委农办主任、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,今年全省小麦面积稳定在8550万亩左右,六安最大婚庆公司全省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进田管措施落实,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、赤霉病防控,小麦长势是近三年最好的一年,夏粮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。
抓好麦播质量,优化品质结构,提升科技支撑
在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高标准农田内,机器声轰鸣中,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于麦田之中,秸秆打捆机紧随其后,捆成了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秸秆块,规律地散落在田间,地头农人们忙碌接收着从联合收割机里倾泻而出的金黄麦粒,脸上充满了笑容。
“在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,我们在种麦时采取了深耕深翻,确定播期、播量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药剂拌种、种子包衣等技术,提高播种质量,实现适期播种、一播全苗。”把流转的600亩地的优质强筋小麦收获到手后,西平县四新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书红说。
让李书红高兴的是,今年她家的小麦除了取得了亩产超过1200斤的好收成之外,因为提前与面粉公司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,每斤的售价要比普通小麦高0.1元左右。
去年麦播以来,河南省按照布局区域化、经营规模化、生产标准化、发展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和专种、专收、专储、专用的工作路径,突出抓好优质专用小麦发展。在全省建设40个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县,积极推行适区种植、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、标准化生产和订单生产,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1350万亩,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5.8%,订单率超过90%。
新品种新技术的加快应用让农业增强了科技支撑能力。多年来,河南省坚持走依靠科技提升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,郑麦9023、矮抗58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%以上。“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结构更加合理,更能适应市场需求。”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、总农艺师王俊忠介绍,通过推广优质品种、推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使用,小麦形态品质、营养品质、加工品质、口感风味明显提升,受到广大用粮企业和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和欢迎。
科学应对、合力抗击,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
在南阳市宛城区高庙乡张本庄村,种粮大户张文腾把自家的十几亩小麦收完后,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播种秋玉米。“前期,区农业农村局及时给我们提供了预防条锈病、赤霉病等病虫害的农药,我们也积极做好了小麦田间的管理工作,今年小麦的总体产量比去年都要高。”看着丰收的小麦,张文腾乐得合不拢嘴。
面对各种灾害,河南省及时研判形势,科学主动应对。针对春季出现的2次低温寒潮天气,农业农村与气象部门加强沟通会商,提前下发预防通知,指导农民科学应对,全省没有出现明显冻害。4月下旬,全省中南部出现旱情,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000万亩,及时组织受旱地区开展抗旱浇麦,累计浇水900多万亩,加之5月上旬全省出现大范围降雨,有效解除了旱情。
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早发重发、赤霉病流行风险高的严峻形势,早在2月份,河南省政府就提前下拨1.96亿元防控资金,市县财政又配套投入资金2.66亿元,大规模开展条锈病统一防治、赤霉病统一预防,全省小麦条锈病累计防治6357.87万亩次,是发生面积的2.89倍;赤霉病预防8885.74万亩次,统防统治率分别达到58.5%和55.8%,有效地遏制了条锈病、赤霉病的流行蔓延,条锈病始终控制在点片零星发生状态,赤霉病仅在常发区的个别地方见病,发病面积和程度是近几年最小最轻的一年。
“麦播期间墒情好,播种期适时集中,小麦增产关键技术和冬前、春季麦田管理落实到位,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,特别是条锈病、赤霉病防控扎实有效,全省小麦苗情长势总体向好。”河南省著名小麦专家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介绍,“根据农情调度和卫星遥感监测以及各地实地调查,今年全省小麦表现在亩穗数普遍增加,穗粒数与去年基本持平,千粒重预计接近常年的水平,小麦产量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增加。”
提前谋划、保证投入,410万台农机确保小麦颗粒归仓
过去麦收,农民挥镰割麦,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,前前后后几十天,如今机械化收割已成为常态,麦收周期也变短了。针对“三夏”期间疫情可能影响人员车辆流动问题,河南省提前谋划安排,累计组织410万台(套)以上农机投入生产,保证农机投入总量。其中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,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%以上,玉米机播率稳定在90%以上。
“抓好小麦适时收获,我们提前制定农机跨区作业和应急抢收预案,加强机手培训和农机具检修,根据农机数量、收获进度,及时发布作业信息,引导农机合理流动,确保熟一块收一块。落实收割机加油每升降价0.1元的优惠政策,保证柴油充足供应。”河南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。
发挥全省7000多家农机合作社主力军作用,通过订单作业、承包作业、一条龙作业等农机服务,提高机收组织化程度和作业效率,确保适时收获、颗粒归仓。“对优质专用小麦,全省组织了农机服务队、合作组织优先搞好机收服务,防止混杂。同时,抓好订单落实,督促帮助订单企业做好资金、仓储等收购准备,引导订单企业和农民诚信履约,落实优质优价。”申延平说。
针对今年小麦丰收形势,申延平总结,“一靠政策,托市收购,农机、地力补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;二靠科技,新品种新技术支撑,耕种收全部机械化,社会化服务实现全覆盖;三靠投入,已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,提升抗灾减灾能力;四靠管理,指导农民落实关键技术,提高产量,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,降低损失。”
文章链接:农业机械网 http://www.sinofarm.net/tech/22421.html
|